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

會有這樣一個地方

「最後,我想唸一段話給大家聽:『所謂什麼都不做,並不是把自己就那樣的擺著,為了體驗活著的實感,我們必須放下自己必須成為什麼的包袱。因為不曾成為過什麼,所以才具備任何可能性,因為不曾握住過什麼,所以才擁有更多夢想,如果沒有經歷過那些,徹底無為的時日,就無法找回那些曾經擁有,卻遺忘許久的美好權利。』」

2017年6月25日那天,在藏書分享講座上,作為第一個分享者,我在最後唸了《停下來,讓靈魂跟上,就能呼喚幸福》裏的其中一段話送給大家。這一本書,也是我親自販售出去的第一本書。

那一天有些緊張,雖然有所準備,但仍是臨場即興的分享。當時的緊張讓我有些不太記得我講得所有內容,但我記得那些願意走到我攤位的人,也許臉孔在記憶中模糊了,他們瀏覽書時眼裡閃爍的光芒仍在我心裏閃亮,在這樣難得可以與愛好書籍的朋友面對面的場合,我殷切希望能和每一位走到我面前的人談話分享,只怕我的熱情會不小心嚇跑羞怯的讀者。

我深刻記得那第一位向我買書的男孩,他帶著怯生又好奇的神情前來,見他拿起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翻閱,我忍不住向他說話,「這一本書我看了三遍哦,直到第三次我才真正看完,才深深被這本書感動。」

他靦腆地回應我,只要是他喜歡的書,他都會閱讀很多遍。

「你看最多遍的是哪一本書呀?」我好奇地問。

「村上春樹《沒有色彩的多崎作》。」他羞怯地說,微微抿起的笑掩不住說出這本書名時的喜悅。

「哦!為什麼喜歡這一本書呢?」

「因為⋯⋯因為,我覺得他寫得很像是我。」他紅著臉支吾著。

當我看見他綻開笑回應我,我想,我一定是在當下露出了很能理解的笑容。

是呀,我們總能在閱讀中看見自己。文字,很多時候像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真實的、從未發現的、甚至是不願面對的自己;閱讀,是一種私密、安靜地與自己相處的過程。

那天,我所分享的書,不是稀有、絕版的藏書,而是我小心翼翼收藏、反覆閱讀、或是深深觸動我的書。當時,拖著一個紅色行李箱,滿載著二十二本書,這二十二本,是幾週反覆思索挑選出的書籍。準備藏書講座的那段日子,我曾感到不知所措,我只是一個熱愛文字、熱愛閱讀的平凡人,這樣的一個人夢想開一間書店,而當我走在這條路上時,我深深地看見自己的不足,「該分享什麼才好?」

我在那些曾經閱讀過的書籍裏,赤裸地面對過去的自己,我看見我的完美主義,也看見焦慮和自卑,深怕自己還不夠好,還有好多不足的我,能夠分享什麼呢?

在與男孩分享書時,看著他閃閃發亮的模樣,我才深刻明白,也許,重要的不是分享什麼,而是那一份因著對書的愛而渴望分享的心情。有這樣一羣人,因為文字而相遇,讓我們發現我們並非孤獨,從一個人的閱讀、二個人的閱讀,慢慢累積成一羣人的閱讀。

記得,我的老師也曾在我感到困惑和疲憊不已時問我:「妳想要什麼呢?」

我回答我想開一間書店。

「開書店是一個形式,透過書店,妳真正想要做的是什麼?」

老師的話語在我的心底掀起洶湧波濤,回想起藏書分享會那天的畫面,那些因為書而誠摯相見的人們,那些因為話語而迸發感動的片刻,一股熾熱的感受鼓動著心房——我知道,我渴望分享,分享我的愛、我的感動,盼有更多的人,也能徜徉於從閱讀中感受到寧靜和豐足。

「為什麼是書店?」許多人都曾這麼問我。

為什麼呢?在我的想像裏,有一個地方,小小的、亮著暖黃的燈,人們從虛擬的螢幕裏走出來,走進這個空間,這裏有一個人的寧靜、兩個人的對話或是一羣人的交流;在這,我們能夠看得見、聽得到,瀏覽和觸摸著那些觸動你心底的文字,從書櫃裏緩緩拾起一本書,坐下來,與書面對著面,或是與自己、與他人相互分享、相視笑著,空氣裡飄散著季節與書頁交織的香氣,在這裡你能夠放下肩上的包袱,安心地休息,然後,在每一次前來與離開的微小問候裏,帶走一個真心的祝福,你會知道接下來的路即使要獨自一個人走,但自己從不是孤身一人。

這其實並不只是一個想像,我知道已經有許多這樣的地方,守候著那些找尋著自己的心,且指引他們前行的方向,但我仍然希望,能夠有更多這樣的地方,常駐著寧靜與光亮。

人與人能夠因著對文字的愛而邂逅彼此的心,那是多麽浪漫、多麽迷人。

曾經有人問過我,見到與沒見到,真有其異嗎?我想了想,舉了一個例子,「當你只是聽著達賴喇麻直播的聲音,比起親眼看見和聽見達賴喇嘛說話,感覺如何?」

如果能夠親自見到你,我就不會選擇用聲音去傳達,如果不能用說話表達,我才會選擇用文字,甚至,比起社群即時的訊息,我更喜歡花費多一點時間,寫一封電子郵件或是寄一封實體信件。

我知道,書和書店不是唯一達成這個想像的方式,但是這是我覺得最喜歡、也是我目前覺得最好的方式,每當我走進喜歡的書店,總是能夠在翻閱這些書的過程中,感受到那些書頁像是溫暖的臂膀,寬厚地擁抱著我。

若說我願我的心是海,文字便是那岸,總是寬厚、敞開地接受我底心反覆拍打的浪,聆聽痛苦與悲傷,直到風平浪靜。

我總會在海潮之聲廣播的最後說:「願此地是一個小小的海,給置身都市叢林的你一個寧靜的想像。」

書店,是我想落實這個想像的地方,我也相信,書店不會是終點,因為想像意味著更多的可能。在小小的海,我始終珍惜著每一次書寫和分享,更珍貴的是,因為文字和聲音,而讓我與你、妳和你的生命有了交會。

很多人問我,未來想要在哪裡開書店?會是什麼模樣?我笑說,看緣分囉,我一直很喜歡張豫引自佛經裏說的——「因緣俱足。」我知道我仍走在路途上,生命自然有最好的安排。

回首一路走來,與此刻寫下這些的自己,這些因為故事而延續的故事,因為相遇而迸發的發生,讓我們的生命像是錯綜的河流,而我們終將匯聚成海。



照片攝於 薄霧書店​ 2017年6月25日 藏書分享講座 我的書櫃

*

書籍名稱(依序由左至右)

躺在桌上的詩集:
零雨《木冬詠歌集》
莊東橋《我不懼怕突如的愛》
廖宏霖《ECHOLALIA》

立在桌上的書:
林白夫人《來自大海的禮物》
奧修《愛》
席慕容《無怨的青春》
泰戈爾《泰戈爾經典詩選:生如夏花》
村上春樹《身為職業小說家》
小川洋子《博士熱愛的算式》
小川系《鶴龜助產院》
李娟《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》
蔣勳《欲愛書》
小歐《9個故事》
丁稀在《停下來,讓靈魂跟上,就能呼喚幸福》
吳明益《複眼人》
林達陽《再說一個秘密》
袁田《印度,去十次都不夠》
三毛《夢中的橄欖樹》
朱少麟《燕子》
朱少麟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
郭英聲《寂境 看見郭英聲》
作者:谷川俊太郎/繪者:岡本義朗《活著》


*

(以此文紀念 2017年2月22日22:22分,於 森雨書房 Sen Yu - Library​ 聲響電台錄製〈帶著開書店的夢想,走在分享的路上〉的自己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